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魏开琼: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性别立场吗? ——以湖南茶产业发展为例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中华女子学院 魏开琼

 

通常某一产业的发展,会围绕此一产业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关于产业发展的叙述模式,这一模式强调经济效益的结果导向。从茶业的生产到最后的消费环节来看,包括开荒、种植、田间管理、采摘、加工、生产、销售与消费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它辅助性的环节包括产品研发、地方茶文化挖掘、品牌建构、企业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业技能大赛等。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均在回应,如何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本文拟在本次调研基础上,探讨茶产业在寻求更大市场过程中,性别立场是否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产业链条中女性气质再现的特征,以及产业中劳动的性别分工模式,并试图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茶产业的发展,可以立足性别,寻找到另类的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本次调研组织方具有明显的“产研”结合的特征,调研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分别对应不同的空间与地点。(一)生产环节,包括参观茶园、厂房、车间;(二)推广环节,包括参观产品陈列室、观看宣传片、举行座谈会、参观博物馆;(三)体验环节,包括品茶、观看茶艺表演、观摩现场制作工艺;(四)学研结合环节,包括探访有影响的学人、参观茶学系并进行简单交流。本文的写作便是建立在观察、访谈与交流的基础上。

 

一、 茶产业链条中女性气质的再现

茶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关联,可能与大文豪苏轼流传至今的“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有关,后世的咏茶者多以这一意象为蓝本,进而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以佳人喻茶的文化传统。此种将茶与女性的并置,强化了传统美好女性特质的内涵;在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中,也回响并呼应了此前对女性特质的理解。本次调研过程中的体验、生产与再现环节中,女性特质的呈现再现了茶与佳人之间的关联。

(一)体验环节:温婉与智慧并重。本次调研的体验环节中,女性的主要工作包括泡茶、讲解和茶艺表演。她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年轻、形象好,外貌和性格上具有传统认可的女性温婉与耐心的特质。在茶艺展示的环节中,分为泡茶与茶艺表演两个层面。泡茶层面,外貌上,强调女性的美丽、端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强大的沟通能力。而在茶艺表演中,通过女性的服装、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尤其是手的动作,呈现出女性的柔美、飘逸与端庄,同时表现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所传递的行为仪态之美与心灵层面的超脱之美。

(二)生产环节:性别化分工的存在。女性从业者在茶产业中的隐/显位置与产业链条中的工作性质有关。春天是茶叶最重要的采摘季节,不同市场定位的茶叶对采摘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有些甚至需要技术娴熟的采茶工人,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采摘特定的茶芽。目前,采摘的工作主要由女性,尤其是中年及以上的女性来承担,他们一天的工作收入依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在200元人民币左右。之所以采茶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大概与采茶所耗时间、体力以及工作的重复性有关。通常认为女性有灵巧的双手和温顺的心灵,她们也渴望能够获取一定的收入贴补家用。又由于年长女性在职业选择上空间有限,导致大量的女性进入这一季节性的工种中。但她们在茶产业的链条中,是一个沉默的群体,茶产业前台中是不会有她们的位置的。同样处于“隐形”处境的还有厂房中女性。由于传统手工制茶需要一定的体力,我们在坚持传统制茶的车间里只看到很少的身着蓝色工服的女工。

(三)再现环节:女性特质的浪漫化呈现。尽管现实的采茶中,年轻女性是缺席的,但在媒介再现中,她们则成为展演的主体,呈现出浪漫与美好的特质。在宣传片中,年轻女性统一身着地方民族特色的服装,身背采茶篓,在一望无际的翠绿色茶园里,愉快地采摘新发的茶芽。那些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宣传片和歌曲中,则多按浪漫爱的想象来进行再现,她是山野未被大都市污染的纯朴美丽的女子,是爱情来临而不自知的纯洁少女,是出门在外的男性思念家乡和亲人时的意象。现实采摘过程中女性的“隐形”与媒介再现中的女性的“彰显”,传递的不是劳动真实的场景,而是绵延日久的茶文化对女性形象想像的延续,也是市场进一步寻找潜在消费者需要的手段与途径。在这里,茶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而是有故事的媒介与载体,是最终需要进入市场的消费品。

 

二、女性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从博物馆呈现的茶业发展史中,茶本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需,是普通人家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到了今天,随着交通、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茶不再只是满足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易耗品,而是体现出人们对健康与品质生活追求与向往的载体。因此,研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针对人群进行细分拓展不同的市场以及培养专业的茶学人士,挖掘更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以茶企为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政治意愿,为今天的女性进入茶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女性茶企人:女性身份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座谈会中,我们遇到了两名女企业家。其中一名女企业家是吉首市市妇联执委,本村的支部书记,承担着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通过对她个人生命史的简单访谈,发现女性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M女士个人的叙述中,正是身为女性的身份,以及她对其它女性生活处境的共情与关照,在获得家庭、政府与其它女性的支持下,成就了今天的她。1.女性对他人处境的共情。她提到之前在南方打工,赚了些钱,看到有困难的乡亲们会主动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这为她在家乡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2.女性之间的支持与联结。2012年,吉首市开始主打茶业经济,正是她的社会声望,让她有机会作为首批三名女性之一获得政府的支持,开启自己的茶产业。由于天气原因,一年后生意受到影响。在她处于低谷时,那些采茶的年长阿姨们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3.家庭对女性的支持。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来自家庭尤其是丈夫的支持,让她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丈夫原本在外打工,收入不菲,为了支持她的工作,返乡和她一起创业打拼,正是丈夫对家庭与孩子的照顾,让她可以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茶产业中。尽管她也提到了身为女性所受的诸多限制,但是地方政府试图培植更多茶企的政治意愿,也让她获得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二)地方性茶文化的建构:寻找消失的女性。女性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从来不是真正缺席的。当茶作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仅靠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足以取得市场优势时,如何打造品牌,挖掘本地茶业的文化内涵,地方政府、茶叶协会、茶企以及对茶文化有兴趣的茶人,从地方志、诗词、习俗与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建立起本地的历史与当下茶产业的联结。在本次调研的桃源县茶庵铺镇,正是对此地作为古驿道之一历史的挖掘,再现了曾经古道上生活的那些女性,如何经由茶来独自支撑起家庭与自己的人生。而在至今仍有许多保存完好茶亭的安化县,更是流传着女性拿出毕生积蓄建造茶亭的动人传说。这些关于女性的记载和传说,她们的坚韧品质与慈善之心,仍然在滋养着今天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也成为本地茶企扩大自己影响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

(三)茶学人才的培养:就业与性别的关联性。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中国最早的茶业讲习所即是1916年在长沙开设的湖南茶业讲习所,此后成立的一系列茶务讲习所以及茶业职业学校,均为培养懂得茶叶生产的专业人才。1940年复旦大学成立茶叶系以及茶叶专修科,标志着茶学人才培养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本次调研有机会得以近距离观察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对茶学系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从而推动茶业发展的过程获得了一定直观的认知。从交流中了解到,茶学系学生性别比例呈现出较大的波动,2014年女生为主的现状正逐渐被男女生平衡的局面代替。直观的原因,与就业市场对两性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当就业市场更偏爱男性时,男性进入茶学系的可能性就更大。当然,要完全证明就业市场对两性入学的影响,还需要更为详细的数据。

 

三、结论与建议

十天的调研,不能说对湖南茶企发展过程中的性别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性别视角来深层次分析茶产业的现状,挖掘女性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对茶产业与妇女发展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现代社会女性活动空间不再只限于闺闱之内,建立在活动空间受限基础上的传统女性气质也获得了多元的表现形式,温婉端庄是女性的气质,与茶产业相关的女性决策者和女企业家的个性特征,也可以看成是新时代的女性气质。因此,打破茶产业链条中旧有的两性在性别气质以及劳动分工上的限制,促进茶产业与妇女群体的同步发展是当下政府、企业与协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结合本次调研观感,有两个领域可以进行性别融合,建构内容更为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一)吸引更多男性进入茶文化领域就业。从来咏茶的诗词多为男性诗人所做,成功的茶企人以及茶学研究者也多为男性,但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茶文化,需要更多的男性参与,尤其是处于茶产业推广一线的茶艺展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最近几年提交的茶艺大赛作品分别为《边城印象》《你来得正是时候》《君山情系天下》,从这三个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的立意越来越高远,性别整合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从最初纯粹为女性参与的作品,到男性参与到茶艺大赛中,参赛作品也获得评委更高的赞誉,或许暗含着人们的一种期待,男性在茶产业中的贡献不应只局限于生产与销售的环节中。况且,与茶有关的服务业并非从来就是女性的天下,从前的茶博士们也是茶馆的主角。而茶艺展演中以女性为主的现状,也召唤着更多男士能以端庄优雅之态来再现行茶仪轨,在啜饮佳茗中,让与茶有关的礼仪美学与生命美学获得更为丰富的性别内涵。

(二)鼓励更多女性参与到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个认为妇女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时代,女性已经以自己的能力证明他们在茶产业中的人力资源优势。本次调研中遇到企业家、茶叶协会会长、扶贫办主任、镇长、副市长等,她们共同的身份是女性,都在自己投入的领域中做得有声有色。但是,比较起这一领域具有决策权的男性来说,女性的数量还是太少。如何让更多的女性进入与茶有关的产业和领域中,充分发挥女性的个性优势,以及她们在家庭消费决策层面具有的权威性,也是茶产业发展上可以考虑借力的一个点。尤其是在试图恢复茶产业传承的韶山市,本地具有原材料不足的劣势,如何有效结合旅游人数激增的优势,借力妇联系统“会改联”后形成的“上面一张网,下面千条线”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的人力优势,打造新的茶旅结合的格局,是值得当地政府与茶企思考的方向。

 

附录:2019年7月10-20日,我随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一行人至湖南考察当地茶企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日程由研究所与湖南茶叶集团共同商定,围绕当前集团正在打造的五彩湘茶的布局,特别设计本次路线。茶叶集团因其与地方茶企、地方茶协以及政府友好的合作关系,本次考察算得上是一次高层次的交流。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在湘西茶区、湘中茶区以及湘北茶区,包括石门县、吉首市、沅陵县、桃源县、益阳市、安化市、韶山市、岳阳市八个县市,考察团分别考察了石门银峰茶、吉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桃源小叶种茶、益阳茯砖茶、安化黑茶、韶山毛公茶、君山银针黄茶,参观了部分茶业的产地、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过程,并与当地茶企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茶协进行了座谈。本调研报告特别从性别的视角,呈现调研过程中妇女参与整个湖南茶企的现状,反思在以茶为载体而形成的茶的生产-消费两端中,妇女在其中的形象建构以及他们在推动本地茶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次调研除了特别关注以上议题外,湖南茶企的整体发展有几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湖南具有悠久的制茶与饮茶的历史。其中益阳茶厂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资金、巨大的厂房以及制作的边疆茶在推动民族团结上起的作用,还有待茶人进一步挖掘。更不用说传说中的神农与此地的关系了,而传说总是以另类的方式反映着现实。此外,唯一在地名中出现“茶”字的茶陵一地,也属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二是湖南独特的天气与地理优势。本次考察的湘西、湘中与湘北地区,除了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外,其云雾缭绕的独特自然景观,让此地茶园生长出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与优点。此地茶业“分而有别”的特性有助于本地茶企发展以集团化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湖南还保存有的供销社体系,有利于打造彼此支持的企业发展格局。湖南茶业公司业务主管为供销公司,多年未曾中断的供销体系,使茶业公司、茶业协会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友好的合作氛围。这种友好氛围有利于改制后的茶业集团在合力打造公共品牌,彼此借力造势上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格局。三湘四水五彩茶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友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茶企对地方性茶文化的挖掘,有利于增强茶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软实力。本次考察的不同县市,主要从两个层面定位自己的茶产品。自然资源充足的,便从健康层面大力宣传。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则走申请“非遗”的道路,在传承与保护上首先获得了便利的优势。更多的是既有历史优势,也有自然优势,通常是双管齐下,做足本地产品的宣传。比如安化县更是政府主导,在着力打造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上下足功夫。总之,尽管在座谈中,无论是政府还是茶企,不约而同都指向市场的困境,但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正是因为有市场的困境,才倒逼着整个产业链条中以产品质量为至上的原则得以执行,确保整个茶企的健康发展。

c3293b395a542586c46dabe2f64e7d01.jpg

本次考察路线以及湖南茶产业分布区

 


  
上一篇张娣英:那碗茶,乡里情
下一篇郭清香:讲好湘茶故事 盘活湘茶发展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