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刘湘宁:初识益阳黑茶——湖南茶文化考察记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刘湘宁


6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也是我的大学同学李萍教授来电话,邀我和广东韶关学院的张同学一起参加今年7月份由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组织的湖南茶文化考察活动。我对李萍教授以及她所主持的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早有耳闻,对研究所推送的《茶道哲学研究》公众号上的学术专论偶有拜读,尤其对李萍教授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由对伦理学的研究成功转型到对茶道哲学的研究钦佩不已。至于我本人,对有关茶的一切知之甚少,乃“素人”一枚。对茶的认知,本人仅限于绿茶、红茶(一著名茶饮好像也只有绿茶、红茶两款吧?),再深入一点就是绿茶用于提神,红茶可以养胃。如此贫乏的知识,薄弱的基础,即便踮起脚,我对茶的认知是无论如何上不到文化或哲学的台面的。因此,应邀参加如此高大上的茶文化考察活动,心虚也是难免的。但另一方面,我对茶、茶文化乃至于茶哲学是不排斥的,也不止一次设想过,等过几年退休后,一定要弄个小天地,隔三差五,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块喝喝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美好生活吧。于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我欣然接受了邀请,成为此次活动的成员之一。

由于工作安排上的冲突,我和张同学的考察行程比原定计划晚了几天。掐指一算,我俩的湖南茶文化考察活动只能从益阳开始。为此,我们提前两天来到益阳。期间,有益阳的同学,有从长沙、双峰去到益阳的同学相约一聚。知道我和张同学此行的目的,同学之间自然也聊了不少关于益阳茶的话题,算是预热吧。

在懂茶人的心目中,益阳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茶的代名词。了解益阳茶,当然要从了解益阳茶企开始。考察组在益阳选择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产茶企业,一个是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阳茶厂”),另一个是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沙溪茶厂”)。两家企业分别以生产湘益茯茶和安化黑茶而声名远扬。

益阳茶厂和湘益茯茶

2019年7月15日上午,考察组一行来到久负盛名的益阳茶厂。益阳茶厂初建于1958年,1959年7月建成投产,目前为全国最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和全国最大的茯砖茶原料代储企业之一。大家参观的第一个地点是益阳茶厂(老址)的原料储备仓库。走进储藏库,只见每间仓库层高达到12米,储藏空间非常大。仓库堆满了不同年份的茶原料,一座座茶山展现在众人面前,很是震撼。厂方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一一介绍了仓库的概貌,茶叶的储藏规模、储藏条件等情况。陪同考察的湖南茶业集团副总崔总补充介绍说,益阳茶厂的储藏仓库目前应该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储藏库。因此,益阳茶厂作为全国最大的茯砖茶原料代储企业之一,实至名归。这也从另一侧面凸显了益阳茶厂作为一家老牌茶叶生产企业的雄厚实力。

位于益阳茶厂新址的湘益茶博物馆和生产车间,是考察组在益阳茶厂新址的两个参观点,也是考察组成员全面了解益阳茶厂的历史原貌、发展现状、产品特性以及企业文化的最佳场所。

从博物馆了解到,益阳茶厂有着6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湖南茶业唯一一家企业以及国家边销茶原料储备基地,生产的茶品一直以来主要销往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占国内边销茶的1/4,占湖南省边销茶的60%,享有“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各少数民族生命之茶”的良好声誉,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参观生产车间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作为益阳茶厂的主打产品——茯茶,号称万里茶路上的一个传奇。茯茶之所以能成为黑茶中独具特色的一类茶品,主要是因为茯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对人体生理机能调节有益的微生物菌落——“金花”(学名为“冠突散囊菌”),这是茯茶区别于其他黑茶品类的核心关键。更难得的是,60年的岁月,益阳茶厂有意识培育了稳定的金花酵库,成就了“湘益茯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品质,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企业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

益阳茶厂考察结束前,考察组中来自台湾新竹的罗老师应益阳茶厂的美意,现场挥毫泼墨,写下“万里茶香益阳砖”的字幅,完美诠释了益阳茶厂湘益茯茶的精髓,成为考察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白沙溪茶厂和安化黑茶

2019年7月15日下午,考察组在结束了对益阳茶厂的考察后,驱车来到了位于益阳市安化县的白沙溪茶厂。今天的白沙溪茶厂坐落在资江边的安化县小淹镇,前身是我国最早一批国有建厂的茶企。

白沙溪茶厂历经80年,可考察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加上茶厂在国内黑茶企业中的龙头地位以及安化县政府对此次考察活动的重视,因此,考察组对白沙溪茶厂的考察时间安排得相对宽裕一些,活动内容也丰富一些,包括参观白沙溪黑茶博物馆、黑茶生产车间、千两茶晾晒场、老厂房、千两茶踩制场以及召开茶产业发展情况座谈会。

在黑茶博物馆,大家看到的是在80年的岁月里,从1939年的黑茶理论之父-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农学博士彭先泽先生回到湖南安化发展家乡茶业,创办湖南省砖茶厂,到同年中国第一片黑砖茶在白沙溪压制成功;从1953年湖南第一片茯砖茶在白沙溪压制成功,开始传承千两茶传统制作工艺,到1958年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在白沙溪压制成功;从1983年白沙溪传承千两茶加工工艺,继压千两茶三百余支,到1997年白沙溪规模化生产千两茶,并为安化千两茶申请了国家专利;从2005年-2008年连续获得边销茶金奖、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到2008年茯茶加工工艺与千两茶加工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10年被评为上海世博世博会十大名茶、“白沙溪”通过湖南省著名商标认定,到今天的“白沙溪”享誉国内外,“白沙溪人”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这80年的历史,活脱脱就是一部“白沙溪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新工艺、打造品牌、沉淀文化的历史。

而“千两茶”,是白沙溪茶厂另一个绕不开的历史和现代话题,也是本次考察的一个重头戏。千两茶属黑茶的一个品种,安化的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外表由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被称为花卷茶。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考察组成员到车间现场观摩了“千两茶”的手工制作过程。“千两茶”制作的第一步是制作外包装,用的是纯天然包装材料,最外面一层是竹篾做成的篓子,中层两层分别是棕片和蓼叶。这样的包装材料,待茶叶装入后,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性。然后是蒸茶,茶叶蒸好后,马上提包将茶叶放入篾篓中。然后是踩压整形,这至少需要五个壮劳力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然后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凉置。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手工制作“千两茶”无疑只是一种传统制茶技艺的历史重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以及所带来的传统口感是否会消失呢?

8c0bc90edd8a3c47d8f4b3aec3808db0.jpg

(图:考察组茶园在益阳茶厂的老厂房前合影)

一点感受

在益阳茶企2天的考察很快结束了,虽然是走马观花,但也收获多多。一是我这个只知绿茶、红茶的“素人”,接受了一场来自黑茶的科普。二是李萍教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每人提交一份考察心得。为了完成任务,逼得自己天上地下、前后左右作了一番思考,尽管胡思乱想、胡言乱语的成分居多,但这在考察前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权当是另一种收获吧。

茶,首先是一种商品。从古到今,无论文人、学者赋予其多少精神层面的意蕴,对于茶农、茶企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茶又是消费品,人们消不消费它,喜不喜欢它,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知和感知。

首先是大众对黑茶的认知问题。先从自己说起。我生在湖南,长在湖南,二十多年工作也在湖南,十年前调到广东,但听说湖南有一种茶叫“黑茶”是近几年的事。再说身边的人,先生退休前是个喜欢坐茶馆的人,但喝来喝去全是绿茶。湖南人喜欢喝茶,湖南茶馆业兴旺发达,有代表性的地区如长株潭,茶馆遍地开花,但据了解,基本上都是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极少提供黑茶。再说远一点,这次考察组成员十多人,来自五湖四海。据了解,其中喝过益阳黑茶的人只是个别,但大家同时也表示,通过这次考察,通过近距离了解黑茶,以后肯定喝黑茶。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大众对黑茶不够了解,也缺乏了解的渠道;另一方面说明人们要接受一种新种类、新口感的茶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第一种情况,益阳黑茶要想在湖南乃至全国内陆城市占据重要位置,改变目前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让更多的人了解黑茶。可喜的是,安化黑茶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第二种情况,能否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是如何被国人接受的案例中找到可借鉴之处?

其次是特定人群对茶包括黑茶的感知问题。特定人群特指年轻人。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对外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轻人更是如此。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不是“开门”必需品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正与传统茶品渐行渐远。年轻人代表市场的未来,了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文化心理,研制符合年轻人消费期望的茶产品,是摆在每一个茶企和茶人面前的新的课题。


  
上一篇王雅清:湖南茶业考察报告
下一篇张娣英:那碗茶,乡里情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