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陶德臣:“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茶圣”陆羽与南京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陆军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茶业经济和文化史。本文原刊发于《茶道》2023年第10期。经作者授权在本网站推送,以飨读者,感谢作者的信任和支持!

 


陶德臣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南京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探究南京茶文化的发展,必须重视茶圣陆羽的深刻影响?“茶圣”陆羽与南京有什么历史远源?他对南京茶文化发展有过什么影响?

 

《茶经》首载,南京产茶

众所周知,南京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的吴国,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陈寿《三国志•吴志》卷六十五《韦曜传》载:吴国国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于宠幸,更见逼强,辄以为罪。”这说明韦曜嗜茶成习、饮茶成性,江东上层人士已流行饮茶,吴国宫廷中常备有茶叶,取饮也比较方便。宫中这些茶叶是不是南京的地产茶?

现在看来,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为加以证明,但南京附近产茶则是可以肯定的,地点就在不远处的浙江吴兴,包括今天的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的部分地区。南北朝刘宋时期山谦之所著《吴兴统记》有“乌程、温山,(县西北二十里)出御苑”。又说“长兴、啄木岭,(县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后)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陆羽云。青岘啄木岭茶、与寿州同。)”。这里有贡茶园,出产御茗,应该是吴国宫廷中茶的来源。

正因为三国时期南京附近就产好茶,历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京饮茶日益发展,唐代时南京地产茶第一次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一功劳当之无愧地应该记在陆羽头上。陆羽《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润州、苏州又下。润州,江宁县生傲山,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茶经•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全国茶区产茶的具体地点,共42州1郡,南京属于浙西茶区中的润州管辖,当时属于润州的江宁县(南京的古称),具体产茶地点是傲山。

江宁县为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临江县置,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名归化县,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属润州,至德二年(757年)为江宁郡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升州治,上元元年(公元761年)改为上元县。从行政区划看,江宁县属润州的时间为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到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也就是说,陆羽来栖霞山采茶前,“润州江宁县”就产名茶,远在浙西的陆羽早已得悉。《中国古代茶书集成》采用周靖民的观点,认为傲山在南京市郊,但未指明具体是哪座山。傲山当然不是栖霞山,否则到过栖霞山采茶的陆羽不会不明确说到。

正是有了陆羽《茶经》的记载,才有了南京产茶的首次面世。当然,南京地产茶虽在浙西茶区中的地位不是十分重要,但能被陆羽惦记、慎重载入《茶经》,也说明了南京地产茶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陆羽是南京茶的知音、伯乐,有了陆羽《茶经》的记载,南京地产茶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并在日后的历史上发扬光大。

 

亲到南京,栖霞采茶

陆羽《茶经》虽不记载南京栖霞山的茶,但唐代栖霞山不但产茶,而且名气还不小。南京栖霞山因山形若伞状,故名“伞山”。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

栖霞山距南京市区20多公里,属栖霞区管辖,为宁镇山脉西段北支,周围约20公里,面积近4平方公里。此山北临长江,东望龙潭镇擂鼓台,西隔九乡河与南北象山隐隐相连,南面是波浪起伏的低矮丘陵。栖霞山呈现“三山夹两涧”的地理特征:东峰形似卧龙,故名龙山,西峰状如伏虎,因称虎山,中峰秀挺,傲视诸山。中峰之巅名凤翔峰,海拔286米。登上山巅,浩瀚长江,一览无遗。

栖霞山具有上千年的产茶史,时间最迟不晚于中唐时期。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一载:“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云:‘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首诗就是润州丹阳人、进士皇甫冉著名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收于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

从李日华的记载看,唐代栖霞寺产茶,且为人工所植,地点为山中平地,种植者是栖霞寺僧人,生产技术也为寺僧所掌握。作为一种地方特产,栖霞茶声名远播,吸引了远在湖州的陆羽前来考察。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寄居栖霞寺,攀悬崖,采茶叶,晚上回到寺院,专心研究茶事。陆羽栖霞山采茶试茶的地点位于今中峰一带。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证明中唐时期栖霞山产茶,陆羽曾经到栖霞寺研究茶事。从“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看,陆羽对采茶的地方很熟悉,显然以前也曾经去过。

 

陆羽遗风,薪传千年

陆羽到栖霞山试茶品泉,影响深远。南宋时期,陆羽试茶之地刻石被发现。宋代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九《山川•白乳泉》所云:“白乳泉,在摄山栖霞寺千佛岭下。昔因人伐木,始见石壁上刻隶书六大字,曰‘白乳泉试茶亭’(但据笔者亲自考察,这六个大字的排列格式是自右到左,从上到下,这样写的:试茶亭白乳泉——引者),不知得名于何人”。

据本人考证,这几个字仍是唐代遗物,但又经明代人法通重磨。为纪念陆羽试茶,山僧曾造试茶亭,文人骚客常在试茶亭相聚,饮茶吟诗,好不风雅!民国陈邦贤《栖霞新志》载:“陆羽曾试茶于此”。清朝初年,僧人又于“试茶亭白乳泉”题刻畔建笠亭,以供登山赏枫游人歇息。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试茶亭再次废于兵灾,不复存在。解放后,栖霞山管理处在品外泉至摩崖石刻之间的山路旁,重建了一座水泥红柱四角亭,也叫“试茶亭”。亭虽然粗糙,且有附会之嫌,但能够勾起游客对“试茶亭白乳泉”历史遗产的遐思与联想,因而也有一定价值。

当代人秉承陆羽遗风,开发历史名茶,弘扬陆羽茶文化。与陆羽相关的遗址还有处于龙山之巅陆羽茶庄遗址附近复建的陆羽茶庄。该建筑为现代建筑,分四层,仿唐风格,曾经一度也很兴盛。一至三层主要为游客提供茶水服务,四层可远眺长江、紫金山、南京城,观赏栖霞山全景,同时茶庄内还展出了陆羽《茶经》以及茶文化相关资料,还有一尊黑色的陆羽像,茶庄向茶客供应地产南京雨花茶、栖霞山松针茶。

陆羽采过的栖霞茶,自唐代沿续至今已有千余年,至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说20世纪80年代,栖霞山恢复了茶叶生产。据卢海鸣《栖霞风物》记载说:“今日的栖霞山,茶园翠绿,茶叶飘香,品质上乘,深受饮茶者的喜爱。”但多年来,本人既未见到任何茶园,也未查到栖霞山产茶的原始资料,不知上述有关栖霞山产茶的说法根据何在?本人数次亲赴栖霞山,详细考察茶文化遗产,始终未见成片茶园。

如果非要说栖霞山有茶的话,也仅是一些茶的吉光片羽。比如,陆羽茶庄附近的山顶公路旁,见到一棵被修剪成半圆形的半人高茶树,显然这是用作观赏的风景茶树。青锋剑景点不远处有台阶直通“试茶亭白乳泉”摩崖石刻,台阶与山路相连接处向东前行几米,路旁有一棵生长良好的茶树,显得郁郁葱葱,这应该是野生茶树。太虚和尚讲经处有一株小茶树,中峰山脊也有一株茶树,都很孤单。除此之外,本人见不到一点茶树的信息。据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老师等茶学相关人员调查,在栖霞山发现了3000多株野生茶树。请教过栖霞山管委会的张军,说那栖霞山松针茶不是栖霞山的地产茶,而是从栖霞区某地生产、加工的贴牌栖霞茶,实际上是一种品牌茶。

1000多年前的陆羽虽从未倡导过在南京植茶,但他慧眼识珠,亲自记载南京茶,悉心采制南京茶,为南京打上了深深的茶文化烙印,推动着南京茶文化一路走来,如陈酿一样,弥久弥香。这是一笔极为珍贵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南京人努力好好挖掘,不断发扬光大。


  
上一篇陶德臣: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兴盛的社会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