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第三届论坛发言系列】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功先生在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的致辞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ae19c4d579ccb859bdeed40223214eda.jpg

(左一为杨学功教授)

我向吴总学习,先给大家行个茶礼。我对茶道哲学是“十足的外行,忠实的粉丝”,但是毕竟搞了30多年哲学,对哲学还不能说是外行。所以我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谈一点自己对茶道哲学以及高峰论坛的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茶道哲学研究所。我看茶道哲学研究所的介绍,对研究所有一个定位,其中一个表述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表述就是“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应用哲学分支,通过融合中国哲学、美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成果,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创设新的应用哲学分支。”这段表述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我是80级的本科生。我们知道在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哲学是最热门的学科,莘莘学子趋之若鹜。可是经过短短30多年,不到40年时间,哲学现在已经成为一门门可罗雀的冷门学科了,好多学生都觉得别的没法学了,或者学不了才去学哲学。因此,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下哲学学科。

哲学这个学科,我们都知道起源于古希腊,原来的字面意思是“爱智慧”。发展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当时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分类,区分了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当然,亚里士多德实际上还是抱持一个“大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有的学问都叫哲学。但是他区分出来,其中有一个叫“第一哲学”,第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它的核心的部分是Ontology,原来翻译为“本体论”,现在翻译为“存在论”。哲学演变到近代,又有所谓“认识论转向”,有一个Epistemology,就是“认识论”。然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形成了一个分支,叫Axiology,即“价值论”。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这些就叫做哲学的基础理论分支,讲哲学一般也就是这样几个基础理论分支。

但是,如果从当今世界哲学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因为西方的哲学分得很细,西方哲学已经分化形成英美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这样两种传统互相也不大承认,分化比较严重。实际上在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哲学危机”。我们系有一位前辈,就是我们的前系主任赵敦华先生,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学者。他有一个观察我觉得值得借鉴。他的观察是什么?就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凡是纯粹哲学处在危机的时候,恰恰是应用哲学、分支哲学,各个领域的“准哲学”极其活跃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这个观察是符合哲学历史的事实的。打个比方,哲学这个学科有点像李尔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李尔王),他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女儿以后,他就什么都没剩下了。近代以来,各个具体学科都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近代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先是自然科学,然后是社会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每一次独立都给哲学带来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实际上也是哲学自我更新和调整的一次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跨越纯粹哲学和各个具体学科的中间地带,产生了一些分支哲学。这是哲学学科的第二个层次。

当然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应用哲学。应用哲学80年代曾经非常活跃,有一段时间非常活跃。可是现在谈应用哲学相对比较少一些。如果我们把茶道哲学定义为一个应用的哲学的分支的话,那么它应该是第三个层次。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即使我们把茶道哲学看作应用哲学的分支,看作第三个层次,我们要研究这个分支,也不等于只要把第一个层次的基础理论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应用哲学不是把已经有的东西拿来用,恰恰不是这样的。因为Applied Philosophy不是把已经有的哲学原理拿来套用,而是从这里形成新东西,包括新的原理。我的看法是,哲学的最高层次,也就是基础理论层次的东西,它不是先定的和永恒的,很多时候恰恰需要从这种应用的分支里面汲取灵感,甚至将应用研究的成果上升为基础理论。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他的巨著A Theory of Justice即《正义论》。《正义论》出版以后,对当代哲学的学科定位乃至整个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按照原来的框架,人们会从狭义上来理解,认为《正义论》是属于伦理学或者政治哲学范畴。但是现在人们的评论是,罗尔斯以后,政治哲学已经成为“第一哲学”了。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而罗尔斯以后,政治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的“第一哲学”。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三年时间,2017年开始,2018年,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首届是在贵阳,主题是“茶文化与茶道哲学”;第二届是去年,在浙江湖州,刚才杨先生致辞也谈到了,主题是“茶文献的当代哲学解析”;第三届就是现在,我们回到大益,到中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这个会到这里来举办,而主题是“茶道哲学的多重视角”。

我觉得高峰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每一次选的地点都非常好,每一次定的主题也非常好。这几届的主题是互相衔接的。第一届是茶文化,它是相对宽泛的一个主题,打开了一个视域;第二届着重于茶文化的经典文献分析;而第三届视野更开阔,茶道哲学的多重视角。所以我觉得这个论坛举办是非常成功的。

我虽然不懂茶道哲学,但是热衷于这个论坛。所以在贵阳孔学堂的首届论坛我就参加了,并且以外行的身份提交了一篇论文,最后得了三等奖,还不错。第二届和第三届我跟李萍所长讲了,以后我每次都会来参加,而且我自己掏路费和住宿费。每一次你都可以给我派杂活,比如说像致辞、主持之类。我不是领导,我把它理解成干杂活,有什么杂活派得上的时候,你就派我去干。但是也要有给我一个特许权,这个特许权就是可以不写论文。

所以,从第二届到现在,我都没有写论文,为什么?因为茶道我真的不懂,我确实是来学习的,而且每一次都学到很多东西,借此机会感谢各位。

我还要说一点,每一次来都认识一些新朋友,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地方。第一次我们下飞机在那等车的时候,见到大益茶道院的徐学高飞燕。我当时还不知道茶分为多少类型,平时只是喝茶不是品茶,他们就给我介绍了茶叶的分类,我当时就觉得长知识了。后来到了孔学堂,又见到吴总,见到了很多朋友,哲学界的朋友就更多了,哲学界的朋友本来就很熟悉的。参加贵阳那次论坛还见到王雅清,她对茶道哲学是有专门研究的。一天晚上,她还掏钱打车带我们到贵阳一个小镇去逛过。那次论坛我还认识了台湾朋友罗际鸿先生。第二次论坛我们又见面了,散会后恰好一起去机场,在机场喝咖啡又深入交流了一下。所以,我觉得开这个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结识新朋友。

谢谢各位。 


  
上一篇【第三届论坛发言系列】湖州市陆羽茶文化协会会长杨金土先生在全国第三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下一篇【第三届论坛发言系列】人民出版社编审陆丽云女士对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的推介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