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锡洪:良月之花木芙蓉及与木芙蓉相关的茶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佛茶居主人·李锡洪

 

一、十月芙蓉正上妆

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初冬、开冬,即农历十月,在24个节气中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孟冬时节气候寒冷,曹孟德的诗《冬十月》开篇即提到"孟冬十月,北风徘徊”。汉·董仲舒《雨雹对》:“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

冬季伊始,天气变冷,大地一片凋零,然而阴中有阳,故阴历十月反而称为阳月。我国有些地方习惯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具体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阳春三月的暖和天气。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说道:“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

十月是吉祥的月份。《左传·庄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復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古人以盈数为吉,数至十则小盈,故以十月为良月。以良月作为十月的代称。

b8eafac6ddc9a9fc2f418cdcad3d78dc.jpg

十月芙蓉正上妆。芙蓉分为水芙蓉和木芙蓉,水芙蓉指荷花,木芙蓉指芙蓉花,又称木莲。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云:“晚凉思欠两三杯,召得江头酒烙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木芙蓉较耐寒,从秋绽放到冬,因此又名“拒霜花”,陈襄的《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道:“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王安石有《拒霜花》一诗:“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开元天子千秋节,戚里人家承露囊。”

芙蓉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木芙蓉特别宜于配植水滨,开花时波光花影,相映益妍,虚实有致,分外妖娆。《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因此又有“照水芙蓉”之称。王安石有《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形容十月正上妆的木芙蓉娇艳的姿态。

五代诗人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更是详细描述了木芙蓉的优美姿态和靓丽容颜:“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似含情态愁秋雨,暗减馨香借菊丛。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

因光照强度不同,芙蓉花的花瓣内会出现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木芙蓉的花早晨开放时为白色或浅红色,中午至下午开放时为深红色。人们把木芙蓉的这种颜色变化叫“三醉芙蓉”、“弄色芙蓉”、“酒醉芙蓉”。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川剧变脸,也许川剧“变脸”的创意最早便来自于芙蓉花;这也容易让人想到了四川成都的一个别称:蓉城。

传说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妃子名“花蕊夫人”,她不但妩媚娇艳,还特爱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市,在百花中她看到一丛丛一树树的芙蓉花如天上彩云滚滚而来,尤其喜欢。孟昶为讨爱妃欢心,还曾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待到广政十二年十月花开时节,孟昶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隈观赏红艳四十余里,灿若朝霞的成都木芙蓉花,竞相盛开,蔚若锦绣。孟昶说:“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成都自此又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称。

《广群芳谱·花谱十八·木芙蓉》引《成都记》:“(孟后主)以花(芙蓉)染繒为帐,名芙蓉帐。”后来,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花蕊夫人常常思念孟昶,偷偷珍藏他的画像,以述思念之情。赵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花蕊夫人坚决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将她杀死。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称为“爱情花”。芙蓉花开,朵朵娇俏,那是唇红齿白的花蕊夫人,悄然打开秋的妩媚。那些羞涩的、温婉的记忆,在她指间战栗,一不小心,就喊出柔软的相思。他们的爱情故事,赋予木芙蓉花开出了一种永恒。

 

二、红楼梦中双芙蓉

芙蓉花如此别致,曹雪芹也是极爱。《红楼梦》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一群姑娘举行夜宴时,她们抽签喝酒,每个姑娘都抽到了象征着特殊意义的签,薛宝钗抽到的牡丹,而林黛玉抽到的则是芙蓉签!

b213dc5cf30a9a20027e6207fd98d2a8.jpg

原文如下:黛玉默默的想到:“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黛玉抽到芙蓉签。而芙蓉分为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生长在土里,而水芙蓉生长在水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荷花,又名莲花。林黛玉则应该属于水芙蓉。又如《红楼梦》十八回中,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折子戏,第四出《离魂》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闹殇》,脂砚斋批语也说这出戏是黛玉之结局的伏笔。其中有句“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玉芙蓉”指白荷花,关键在于“风剪了玉芙蓉”前还有“萍踪浪影”四个字,浮萍水中物,常与荷花为侣。林黛玉乃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转世,与水芙蓉是草本相符。绛珠仙草就是挂着红色的露珠的荷花。再者,林黛玉的丫鬟“藕官”及林黛玉喜欢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也都与荷花有关。

《红楼梦》中还有一位姑娘,作者直接名之为芙蓉女儿:晴雯。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晴雯被赶回家惨死之后,宝玉伤心欲绝。他为她作了这篇《芙蓉女儿诔》。回想晴雯在世时,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她品质的高贵,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她心地的纯洁。星辰日月,难以比喻她智慧的光华,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她容貌的娇美。可唯有一样配得上这烈性女儿,这便是木芙蓉了。

和贾宝玉的心灵最贴近的两个女性,同为芙蓉化身。她俩在生活中长得也极像。

也有学者认为,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芙蓉”均是指木芙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晴雯,一个是芙蓉化身,“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一个死后被封为芙蓉花神。“芙蓉女儿”表面是指晴雯,实际上是指林黛玉,作者把芙蓉与芙蓉女儿合而为一,予以了至高至美的评价。写到宝玉斟酌“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这暗示了晴雯实则是黛玉的影子。

木芙蓉又称为“秋牡丹”、“拒霜花”、“花中君子”!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灏等人奉康熙帝之命,在《群芳谱》的基础上改编成《广群芳谱》一百卷。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御定广群芳谱》也被收入《四库》,其中这样介绍:

“御定广群芳谱一百卷,康熙四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御定。盖因明王象晋《群芳谱》而广之也……”正是在这皇帝御定的《广群芳谱》中,木芙蓉在花中的地位极高:“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三、非茶之茶芙蓉茶

芙蓉花的花和叶子都可以单独泡水喝。喝的方式如同喝茶,但又不是茶叶,故属非茶之茶。木芙蓉的花、叶均可入药,《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芙蓉叶并花,微辛,平,无毒。主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李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对于外科疮疖痈疽肿毒,芙蓉花茶是一味理想之药。外敷有效,内服也可以,是一剂有效的药茶。采芙蓉鲜花或者干花,水煎后频频代茶饮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治血热崩漏尤见功效。但体质虚寒者勿服,阴疽不红不肿者忌用。

内服也可用木芙蓉的叶子,传统茶方有青芙蓉茶:原料有大青叶5g、木芙蓉叶5g、蒲公英5g、绿茶5g。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饮二、三次。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能。

木芙蓉的花和叶子有解毒消炎的功效,主要是因为木芙蓉不怕严霜酷打,耐寒而不落的特性。苏轼有《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李时珍研究了木芙蓉和霜的关系,称“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看来孟冬十月份采的木芙蓉花和叶药效会更佳。

《本草纲目》中,还特别记述了木芙蓉的另一用途:茎上的韧皮可以制作绳索。看来古代人真是物尽其用。既然可以制绳索,当然也可以用来造纸。唐代女诗人薛涛就以芙蓉皮为主料、芙蓉花为辅料,制成“芙蓉笺”。薛涛平素喜爱写诗,但是当时的人们造纸都是很硕大的尺寸,很不方便。大才女另辟蹊径,以木芙蓉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红色的造型精致的小书笺,这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薛涛笺。

能造纸也能制墨。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调粉,作御墨,曰‘龙香剂’。”看来木芙蓉很早就进入皇室了。

喜爱美食的苏东坡应该还时常吃到一道名为“雪霁羹”的芙蓉豆腐,据说是以芙蓉花煮豆腐,红白交错,味美且鲜,色丽而艳。芙蓉花亦可烧汤食,软滑爽口,花瓣与鸡肉一道可制成芙蓉花鸡片;与竹笋同煮可制成雪霞羹;与粳米一道可煮"芙蓉花粥"……

 

四、芙蓉国里芙蓉茶(一)

湖南很早便广种木芙蓉,唐末诗人谭用之赋诗曰:“秋风万里芙蓉国”。从此,湖湘大地便享有了“芙蓉国”之雅称。

整个湖南的茶叶都可称之为芙蓉茶。有意思的是,湖南安化就有芙蓉山,山中有佳茗。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陶澍的一首《芙蓉江竹枝词》不仅写出了芙蓉山采茶姑娘们采茶的欢乐场景,而且也让芙蓉山“仙茶”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芙蓉山矗立于安化东南部,常年云雾缭绕,大小72峰相互簇拥,群山相连向四方散开,宛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主峰蚂蟥山海拔1431米。座落在这深山中的芙蓉村堪称人间圣境。湖南几大高山都出好茶,芙蓉山中茶,更是茶中精品。

要研究中国的茶叶,湖南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湖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的强省。第一,从经营茶叶的种类上来说,我国六大茶类,湖南能够生产的有就有绿、白、黄、红、黑,五大类,就是说除了制作工艺复杂,制茶如绣花的青茶外,其他的茶叶在湖南都能生产。第二,从经营茶叶的产量来说,湖南的茶叶产量很大,产茶量居全国第二位,素有“茶乡”之称。全省有九十多个县(市)种植茶树。第三,从经营茶叶的销售渠道来说,湖南的茶叶销售全国,直达到海内外,而且有很多与茶相关的茶人和名人。

461e797cd19693af451e84cd6c162c4a.jpg

“湖南的绿茶”有很多,举不胜举。1959年芙蓉山创制名茶“安化松针”为绿茶珍品;“古丈毛尖”早在唐代即为贡品;1989年研制出来的“石门银峰”紧秀似峰,白毫披身,香高味浓;产自邵阳隆回县的“白马毛尖”,匀净稍弯,翠绿光润,白毫显露;产于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条索紧细,香气馥郁,挺秀多毫,汤色黄绿,叶底嫩匀,滋味甜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特产“黄金茶”具有“四高四绝”的特质:“四高”,即茶叶内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高;“四绝”,就是茶叶的香气浓郁、汤色翠绿、入口清爽、回味甘醇……

“湖南的红茶”一般指湖红工夫。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根据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1992年5月第一版219页:湖红工夫茶主产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所产的工夫茶谓之“湘红”,归入“宜红工夫”范畴。但在本页的页末,作者又把平江工夫,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的红茶,因靠近江西修水,归为宁红工夫。这种以山形地势及产区较近来划分红茶种类,而不完全以省界来划分的方法,更为科学并值得借鉴。

7f50a9db7d1bf88705dddaa59852e0c9.jpg

由此看来,湖南的红茶有好几种风格。湖红工夫的主产区安化、新化、涟源一带,位于湘中地段,处雪峰山脉,位资江之中游,“缘安化三乡,遍地有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桃源产区地处武陵雪峰两山余脉,有沅水经流,古《荆州土地志》云:“楚南茶出武陵七县,桃源其一。”吴觉农先生评论湖南“可以生产同祁门和宜昌一样为国外所欢迎的高香红茶,还可以栽培和发展与云南相同的国际上著名大叶种红茶。”

“湖南的白茶”产区坐落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桑植县,正处于我国茶业黄金纬度带(北纬30度)附近,属于武陵山脉优质茶叶产区带,雨水充沛,云雾缭绕,环境优良,气候适宜。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滋味浓醇、回味悠长的桑植白茶。

桑植为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地,桑植县白族是由云南大理迁徙而来,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桑植白族人心中对白茶有他们的定义:桑植白茶按原料等级进行划分,分为“风、花、雪、月”四个系列。风系列原料为一芽三叶,花系列原料为一芽二叶,雪系列原料为一芽一叶,月系列原料为芽头。同时,鲜叶原料的采摘也是十分讲究。露水未干不采、雨天不采、细瘦芽头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头不采……经过精选后的高品质原料铸就了桑植白茶独特的品位。

“湖南的黄茶”是黄茶类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湖南的君山银针稳居中国的十大名茶,而且中国十大名茶里边唯一的一款黄茶。

君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古称洞庭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诗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玉镜嵌君山,银盘托青螺,确是壮景奇观。

君山和君山名茶,结下不解之缘。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前来奔丧,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爱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因为她们是君妃,而且屈原在《九歌》中有称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君山有大小七十二峰,每个山峰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山峰都有异景奇观,每个景观又都有一段优美动听的故事。

地质研究表明,距今约1.5亿年前左右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使洞庭古陆发生下陷形成了洞庭盆地。盆地四周断裂,盆地内岩层下降,盆地外岩层上升,故洞庭盆地是断陷盆地,盆地中的低洼区汇水即为洞庭湖。由现在所见的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碎屑沉积岩地层分布范围推测,当时的洞庭湖范围西起石门、澧县、桃源,东至岳阳、汨罗、湘阴,北在安乡、南县,南抵益阳、长沙、宁乡,几乎与洞庭断陷盆地范围一致。在洞庭盆地之东为幕阜隆起即幕阜山,西为雪峰隆起即雪峰山,南为断断续续的雪峰山南缘山脉,北为华容隆起的山脉与云梦泽(现江汉平原)分界。

洞庭古陆的断层陷落并不是整体一块的陷落,而是支离破碎的陷落。因断裂作用的复杂性,虽然大部断陷了,但有些地块并没有完全陷落。或者由于断裂向上推而成为洞庭盆地中的正向地形,当汇水成为洞庭湖时,这些没有完全陷落的正向地形就高耸于水面之上成为岛,如君山、禹山等就这样形成了。

君山是洞庭古陆没有下陷而隆出水面的岛,是山。其山龄至少有4亿年。君山在地层之上有20余米的沙土层,这是其他岛以及江南古陆上所没有的。这个沙层大有讲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超、黄长生、李长安、赵欣经野外考察、资料整理分析及实验数据测试等工作,并与有关研究对比,较全面地分析论证了长江中游砂山沉积的风成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年龄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等确证了湖南岳阳等地的砂山的形成时代。得出沙层形成是在第四纪冰期气候条件下,季节性的湖滩沙被强风吹扬堆积而成的结论。他们的成果《长江中游砂山形成的年代及成因研究》发表在《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9卷2期。

君山的风成土壤,通透性好而肥沃,加之四面环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宜于茶树和竹类生长,君山银针茶和斑竹都有很名。肥沃的风成土使植物很繁茂,据调查有99科22属310种,其中古树名木达20种,这对于一个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的湖中岛实属罕见。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1992年5月第一版238页也指出:“岛上土壤肥沃,多砂质壤土,年平均温度16~17℃,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3~9月间相对湿度约80%,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竹木丛生,生态环境适宜种茶。”

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而且只采单芽的原料要求,由此制成的君山银针非常肥壮。在沏泡君山银针时,由于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头比重可瞬间变化。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

君山银针芽开始遇水,最外一层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降,随后芽头体积膨大,比重变小则上升,继续吸水又下降。这种现象在其它芽头肥壮的芽茶中也偶尔可见,但都不及君山银针频繁。可见君山银针的芽头肥壮程度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它品质上的一大特点。沏泡最后,银针单芽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

君山银针之“形”的特点为芽头茁壮,“色”的特点是茶芽里面会呈现出一种金黄色,外层布满了白色毫毛,君山银针包裹得非常严实,茶芽外形如针一般,也叫“金镶玉”。品后您又会知其“香”与“味”的特点:君山银针既包含了醇味又蕴藏着幽香,香气十分的高爽,滋味还很甘醇。

君山银针采摘开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芽头。为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篮内衬有白布。芽头要求长25~30毫米,宽3~4毫米,芽蒂长约2毫米,肥硕重实,一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冻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过短芽不采,即所谓君山银针有“九不采”。

君山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新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5m,最高点响山海拔为63.3m。所以接近湖面,而且水汽比较充足,非常适合茶树伸展与成长,芽叶非常肥壮。但是这个湖面的这种雾气、水汽。跟高山云雾的环境还不是太一样。因为高山的环境比较清爽,阳气比较足,而这个湖面的水气虽然多,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但是阳气不是特别足,采下的茶叶寒凉气更多一些。可喜的是,我们古代智慧的祖先,并不是把采自君山的茶叶做成一款绿茶,而是把它做成了一款黄茶: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制造特别精细而又别具一格,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之久。就是因为这轻轻的一包、一烘、一摊、一凉,然后再一包。让其轻轻的发酵的时候,就会改变茶叶的属性,把本来采自君山如制绿茶会偏寒凉的实事变成了不寒而是微凉的黄茶这一奇迹。

这个道理听似简单,工艺却非常复杂。初包和复包,是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为君山银针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难以达到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升,24小时后,可能达30℃左右,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和复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是君山银针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

君山本来面积小,产茶量少。再加上采摘精细,工艺精良,成品就更少。清代江昱《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鍼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巴陵县志》云:“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

 

五、芙蓉国里芙蓉茶(二)

“湖南的黑茶”具有全面性与概括性。也就是说,除了有地域限定的云南普洱茶以外,其他种类的黑茶在湖南基本上都能找到,可谓小而全。最有代表性的安化黑茶,制成黑毛茶后,又可紧压成三砖、三尖、一花卷等不同种类的黑茶。

0a0feabacc4a7acae42e28fe2872c850.jpg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根据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1992年5月第一版247页记录:“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在四川黑茶之后,是在初制中做成。”虽然湖南黑茶在四川黑茶之后,但湖南黑茶保保留了制作黑茶的关键工艺,改减了四川南路边茶制作的复杂工艺,使是湖南黑茶批量生产成为了可能。

四川南路边茶原料因鲜叶加工方法不同,把毛茶分为两种:杀青后未经蒸揉而直接干燥的,称“毛庄茶”或叫金玉茶;杀青后经多次蒸揉和渥堆然后干燥的,称“做庄茶”。毛庄茶因制法简单,品质较差,已被淘汰。做庄茶传统做法最多的要经过一炒、三蒸、三踩、四堆、四晒、二拣、一筛共18道工序,最少的也要经14道工序。6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改进,新工艺已简化为8道工序。而湖南黑毛茶的制造工艺只有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完成。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也因此可见,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已经兴起。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历史上最盛时期的黑毛茶产量,是光绪年间的年产14~15万担。

湖南黑毛茶分为4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三级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色泽纯净呈竹叶青带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折,色黄褐。湖南黑毛茶内质要求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制成的紧压茶有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和湘尖等,主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1.黑砖茶

黑砖茶原产于湖南安化白沙溪,1939年前后开始生产。因砖面压有“湖南省砖茶厂压制”8个字,又称“八字砖”。因砖面用凸字字模,兰州市场称黑砖为“鼓字老牌安化黑砖”。

黑砖茶的原料,过去分为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洒面茶品质好,包心茶品质差。压制时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这样做,内外品质不一,压制也较麻烦。70年代中期,安化白沙溪茶厂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包心茶质量的基础上,将面茶和包心茶进行混合压制,不分面茶和里茶,做到了品质表里如一,同时又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效。

现在压制黑砖茶的原料成份为80%的三级黑毛茶和15%的四级黑毛茶,以及5%的其他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8%。这些不同级别的毛茶进厂后,要进行筛分、风选、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乎规格的半成品,做到形态均匀、质量纯净。半成品再经过蒸压、烘焙、包装等工序,制成黑砖茶。

黑砖茶的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X18X3.5厘米。砖面端正,四角平整,模纹(商标字样)清晰。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微暗,叶底老嫩尚匀。每片砖净重2公斤。

 

2.花卷茶

“花”是因为原料中含有花白梗,而且外包装为用楠竹条编成的花格篾篓,形状纹路酷似一朵花苞;“卷”,是指该茶的制作是在不断的踩压滚动中逐渐形成,通过不断的揉捻,让茶汁和内质不断溢出,增加茶叶的黏结度和糯性,从而达到紧结成型的目的。

花卷茶始名为“百两茶”,即一卷(支)茶,净重合老称一百两。后来发展成“千两茶”,即一卷(支)茶,净重为老秤一千两。现在花卷茶主要有三种规格:十两茶(362.5克/支),百两茶(3.625千克/支),千两茶(36.25千克/支)。整套花卷茶系列有:万两茶、千两茶、百两茶、六十两、十六两、十两茶、八两茶、五两茶等。

花卷茶,始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县一带。道光元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来,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制成千两茶。

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千两茶是采用安化本地产优质黑毛茶为原料,将经汽蒸变软后的黑毛茶灌入垫有蓼叶和棕片的长圆筒形的篾篓中,用棍、锤等筑制工具装实,再运用绞、压、踩、滚、锤等技术,经多次反复锤压和束紧,使茶达到致密坚实的要求,最后形成高150厘米左右、直径20厘米左右,呈树状的圆柱体,然后在自然条件下经“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自然干燥而成。后面这一过程,实质为在自然条件催发下,自行发酵与干燥。茶有吸附特性,使蓼叶、蔑片等香气和天地雾露、阳光之精气吸于茶体之内。而且陈放越久,质量越好。

以蓼叶裹胎,外包棕片,再用竹篾捆压箍紧的千两茶,可以久贮而不变质,而且越存品质会更高。这种选用天然材料实行的“茶叶三包”的长久贮茶方式是非常科学的,非常值得学习。它既具有通透性,时刻让里面的茶叶进行呼吸;又能防风防潮,不会让茶叶发霉变坏。

 

3.花砖茶

花砖茶来源于花卷茶。过去交通因难,茶叶运输不便,圆柱形的花卷茶形如”树干”,倒便于捆在牲口背的两边驮运,但在零售与饮用时,要用钢锯锯成片。这样做既不方便,茶末又易损失造成浪费。另外,在筑造过程中,花工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制作不易。

1958年安化白沙溪茶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花卷”改制成为长方形砖形茶。规格为35X18X3.5厘米。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

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卷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花砖茶原料,过去也分洒面茶与包心茶,压制时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60年代中后期,白沙溪茶厂再次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里茶质量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为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比黑砖茶选料等级略高。制作加工工艺与黑砖茶相似,但要模拟花卷茶风吹日晒49天,所以说花砖茶的制作时间更长。花砖茶销区以太原为中心,并转销晋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而黑砖茶主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兰州为集散地。

“花砖”的名称由来,一是由卷形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

 

4.茯砖茶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经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经过反复试验,1951年终于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砖茶获得成功。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益阳和临湘两个茶厂加工压制。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 厘米。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比黑、花两砖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

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5.青砖茶

青砖茶主产湖北,但湖南的临湘市也有生产。临湘青砖茶是中国黑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临湘是“湘北门户”,气候土壤十分宜茶。产茶历史悠久,是个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创新的茶乡。由唐至今,从团饼茶到青砖茶,在茶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茶,就是临湘的“金字招牌”。临湘曾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因茶设县且由朝廷直管的茶叶专业县。临湘种茶盛于隋唐,贡于五代马殷,明晚期茶坊林立,商贾云集,至清代临湘青砖茶出现并在各地盛行。

《茶叶通讯》2007年9月第34卷第3期发表了彭高一文《临湘青砖茶》,其中写到:“临湘青砖茶始于清康熙年间,盛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只产老青茶,由湖北收购,临湘停止生产青砖。近年,才得以恢复、发展。”

 

6.三尖茶

湖南黑茶成品还有“三尖”,是指湘尖一号 、湘尖二号、湘尖三号。“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号的总称。湘尖是黑茶紧压茶的上品。

“三尖”在历史上称天尖、贡尖和生尖,清朝道光年间,天尖和贡尖曾列为贡品。湘尖一号、湘尖二号与湘尖三号的主要区别,在于所用原料的嫩度不同。湘尖一号 和湘尖二号是用一、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而湘尖三号则主要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湘尖茶为篓装紧压茶,规格为58X35X50厘米,每篓净重分别为50、45和40公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1公斤的小包装天尖茶。

天尖茶(湘尖一号)的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贡尖茶(湘尖二号)的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生尖茶(湘尖三号)的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湘尖茶主销陕西,特别为关中一带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此外还畅销华北各地。

如果加上临湘的青砖茶,湖南黑茶紧压茶成品有:“三尖”、“四砖”、“花卷“系列。品种齐全,产量很大,销售区域广,名誉海内外。这不仅要归功于芙蓉国的茶叶品质较高,加工工艺较好,更有芙蓉国里的杰出人文。

 

六、芙蓉国里芙蓉茶(三)

湖南地灵人杰,出了很多与茶相关的名人。尤其是芙蓉国里的安化,更是人才辈出。从安化茶乡孕育出的名人,对安化茶更有至深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深情。他们情系安化茶,品饮家乡茶,在推动安化茶和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清代安化盛产红茶和黑茶,红茶洋人喜之,黑茶行销西北各省,俄人亦有购用者。春夏茶市既开,男妇云集,昼夜行人不绝,其繁盛不减通商大埠。

陶澍的家乡安化小淹。在资水沿岸,到处都是茶山、茶树、茶园。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对茶区的生产、生活了解深刻,在他的文集中有许多描述少年时采茶、制茶、品茶的情节和体验茶农生活的诗。

陶澍作为一代名臣,文学功底深厚,且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节,陶澍邀请在京的消寒诗社成员吴嵩梁、陈用光、谢阶树、胡承洪、钱仪吉、朱兰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饮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长诗一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特色、历史及其生长培育特点,堪称安化茶的史诗: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蘖。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勒勒。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黑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偏山岂。

晨穿苦雾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师之家,少年随父陶必诠就读,发奋有志,成绩迥异。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学,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编修。历任布政使、盐政史、巡抚等要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迁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于督府,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于政务,手不释卷,善于发现和举拔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龚自珍等,均成为一代名臣和学者。

左宗棠也钟情于安化黑茶,因为他与陶澍是忘年之交、是亲家。左宗棠曾在安化小淹陶府生活8年,饮用的是安化黑茶,不仅深切体会到了安化黑茶特殊的功效,而且熟知安化黑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安化黑茶有着挥之不去的深厚情缘。

78c7d577fde41bc4b5e255e4a1fe9f44.jpg

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年)调任陕甘总督时,面临着沉重压力:一是军务紧,新疆的形势危急。陕甘回民起义,烈火正炽;俄国趁新疆形势混乱之机,悍然出兵强占了新疆伊犁九城,并欲东侵。二是财政困难,军需无法保障。三是西北茶务陷于崩溃,民(牧民)怨沸腾,急需黑茶。左宗棠率领的西征大军以湖南人为主,进入新疆大多水土不服。熟悉安化黑茶特殊功效的左宗棠,要为将士准备的军需品中备有安化黑茶,并要求将士经常饮用,以防治水土不服引发的疾病,保持兵强马壮,能在恶劣环境中战胜外敌、为收复新疆提供了有力保障。左宗棠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把整顿西北茶务与增加财政收入、筹集军响及民族融和有机结合起来,使西北军政形势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左宗棠整顿茶务之前,西北地区的茶商靠“茶引”购买茶叶。茶引法是始于宋代茶叶专卖法的一种方法,沿用至清代。“茶引”又称护票,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西北茶引清袭明制,但茶引制长期使用有弊端出现:领引者持引众寡不一,多则十引百引,少则一引,随意性大,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且会带来逃税漏税事件不断发生。

左宗棠效仿原两江总督陶澍在官盐经营上发放盐票的办法,在茶叶经营管理中也实行茶票制度,以票代引,一改自宋以来的引茶制,实行票制,规定每票50引,计茶40包,每包正茶100斤,副茶25斤……承销商至少要领一票。他上书说:“国家按引收课,东南唯盐,西北唯茶。茶务虽课额甚微,不足与盐务相比,然以引课有无为官私之别,与盐务固无异也。道光年间,两江盐务废驰,先臣陶澍力排众议,于准北奏改盐票,鹾纳顿起,且有溢额;曾国藩克复金陵,犹赖票盐为入款第一大宗,其明验也。盐可改票,茶何不可?……今拟仿准盐之例,以票代引。”

平定新疆,左宗棠的战略是“绥进速决”,即力求军备充足,稳打稳扎。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把西北茶政“改引为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改革西北茶政来发展经济、筹措军费。改引为票,改的不仅仅是一张纸,具体包括:一是原来西北茶引商人所欠政府茶税约40万两白银一概免除;二是原来附加在每一道茶引上的一两四钱杂税一律免除;三是撤销以前的总商承办制度,只要是有能力贩运一票茶至兰州的商贩,都可以到政府领票承办;四是从湖南运往西北的持票之茶,一律减按外销茶的十分之二收取厘金。五是凡持票之茶,经销区验票并交纳相应税费,可行销往西北各地。

同治十二年(1873年),朝廷准奏“改引为票,增设南柜”。这一下子解除了附着在安化黑茶及其茶商身上的多重枷锁。安化黑茶从此可以大量生产、长途顺达、广销西北。同时,由于销路的顺畅,也使西北商品经济迅速恢复正常,为平定新疆提供了经济基础。

整顿茶务之前,负责茶叶运输的主要是西北、山西等地的商人,清代后期茶马互市中的甘商分为东西二柜,据左宗棠奏《变通办理甘肃茶务疏》载:"溯甘省茶,旧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皆回民充商,而陕籍尤众。”左宗棠根据市场形势又增设了南柜。据《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载,左宗棠“遴选新商采运湖茶,是曰南柜”。南柜茶商多为湖南老乡,主要经营安化黑茶。

“从湖南运往西北的持票之茶,一律减按外销茶的十分之二收取厘金。”这意味着茶商到湖南采购茶叶,在湖南境内只征收2成税费,其余8成由陕甘总督府补贴,而补贴款就用于抵扣划定给湖南当时应该对口交纳的西北军务款。在政府层面的账务上灵活处理,给民间茶商带来了实惠,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商相当于直接豁免了在湖南境内的8成税款,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湖南安化的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左宗棠起用长沙人朱昌琳为“南柜”总商,按茶叶产销流转方向,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设置分庄,分段负责茶叶收购、转运、加工、销售工作。左宗棠这一茶事制度的变革,有效地解决了黑茶边销和出口俄国的贸易问题。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七年(1881)定约,允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往来兴盛。十年后,我国运往之茶,居全数三分之一。”

左宗棠整顿茶务的直接结果是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的复兴,并畅销于俄国,使湖南茶业臻于鼎盛。据吴觉农《湖南茶业报告书》等记载,湖南茶业极盛时年产量达100万担之巨,仅长沙府安化一县,东坪、桥口、黄沙坪、西州等地有茶庄80余所,年产茶七八十万箱。……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

如今,不少湖南人称左宗棠为“茶票之父”,称赞其茶政改革让安化黑茶走上了茶马古道。安化黑茶在茶马古道上,经由马背船舱的运输方式,从内陆的湖湘腹地跨越大半个中国运往西北边疆,成为少数民族兄弟的生命之饮。

由于左宗棠奏请茶叶由官营改为私商营运,也打开了湘茶销往东南的通道,大批湘茶与浙盐互贸,从而从苏浙沿海出口,远渡重洋。

孟冬十月,芙蓉花开,睹物畅思,自然想到了芙蓉茶、芙蓉国、芙蓉城,还有贾宝玉的芙蓉梦!

  
上一篇范海燕:一部将茶道上升为哲学的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
下一篇刘跃华:茶,一点一滴总关情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