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吴文越:设计茶道哲学研究所LOGO所感受到的中国茶道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今天推送的是吴文越女士的散文“设计茶道哲学研究所LOGO所感受到的中国茶道”,该作品在“我与茶道”征文比赛中获得了鼓励奖。


吴文越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我与茶道结缘是因为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时,有机会遇见李萍教授,她在筹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艺术研究所的时候,找到我,希望我设计一个标志。因为职业的习惯让我开始去思考,去了解,并去接触和茶有关的一切信息。

记忆中的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是因为家里来客人,父母一定会泡壶茶待客;小的时候随大人们去朋友家里串门,朋友也会客气地倒茶倒水,有的时候小孩子也会分到一杯。茶水的颜色大多是温暖的褐黄或是暗红,尤其在寒冷的冬天里,捧着一杯热茶,无形中给人一丝暖意。

茶和酒一样都是礼尚往来的佳品,在不知道主人喜好的时候,以茶送礼是不会错的,即便是对方不喜欢或是不喝,还可以转送他人。

等上学后,学到 “茶” 这个字,望文生义理解为“人在草木间”,后来于丹在谈到茶时曾说“一杯清茶在手,如坐山林,如归草木”,还遭到一些人的诟病,因为茶字在说文解字中来原于“荼”字,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就是“茶”,也是中国最早利用茶叶药性之说。茶叶因为药食同源的特性,变成无论是什么样身份的人都可亲近的东西。

陌生是因为由外国人给我介绍茶叶的相关知识,感慨他竟然比我知道的还多。中国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互通有无,让中国茶文化在国外逐渐生根发芽。一位德国人,在咖啡盛行的国度,自己的家乡柏林开了一间“茶铺”,外面的招牌上用罗马字体清晰地写着“你喝咖啡我喝茶”。原来,他的叔叔是个茶叶商人,从小就对茶叶的家乡心驰神往,长大后, 为了学习有关茶的知识,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各地旅游并居住。 回国后,在自己开的茶铺里设立了一个体验区,把东方的茶道介绍给西方人。介绍他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让客户先体验后消费,帮助客户了解茶叶里面丰富的成份,还结合品香,回甘等体验课程,把茶铺开得风声水起。他认为喝茶不一定坚持日本的茶道,也不一定要遵循中国古代的喝茶仪式,我们生活在现代,那么推广茶文化的方式要创新,透过体验课,让人理解茶叶背后丰富的知识,茶道文化的闲情逸致及慢生活的哲学。由一个外国人给你介绍茶叶的分类,从生茶到熟茶,依据氧化的程度,从白茶,黄茶,绿茶到乌龙,红茶再到普洱⋯,有的茶,从第一泡到第十七泡会有不同的味道,并且越喝越好喝⋯⋯听的我面红耳赤,让我觉得茶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对茶文化的无知令我汗颜。

还有一年,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去美国交流办了一个绘画展,主题是东西方文化的相遇,我设计的海报是“遇见”,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水墨表现, 在茶几上,有一把茶壶和几个茶杯,旁边放了一个现代款手机,目的是想表达中国人的习惯是以茶会友,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手机相遇,看似偶然随意,却会让人陷入思考。一位美国教授看到这幅海报,谈起了他来中国一段尴尬的经历, 我才意识到茶因为遇的人不同也有着相当不同的境遇。他和我说 “我们冬天都是喝冰水的,可是那年夏天去中国,那么热的天,他们给我端上来一杯滚热的茶水,真是难以理解。”他一边摇头一边说,我告诉他,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滚热的茶水是有消暑降温的功效。这应该是常年形成的饮食习惯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吧,就像我在欧洲,想喝杯热水都是件困难的事,有的旅馆只有早餐提供热的咖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茶,我还参加了一个业余的品茗沙龙,了解到唐代的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是由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一个过程,茶有清凉解暑之用。沙龙的老师带来不同的茶和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分享。那一次她带来分别存放了三年的寿眉和七年的寿眉,让我们通过闻香,品尝来体会其微妙的不同。我才了解寿眉是白茶的一种,有“春水秋香”的特质,春天的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养分更充足,而秋香是经过夏季的酷热,到了白露前后进入生长期,秋高气爽,但不如春茶细腻。白茶随着放置的时间,其内含物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递减趋势,但黄酮的含量呈递增的趋势。黄酮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可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是女性的美容佳品。

老师先是把水煮开,慢慢地用开水淋浇茶壶,说是给茶具预热,一边做一边讲水质,茶壶等对于冲泡出来的茶,味道也有很大的影响;她优雅地把茶叶放入茶具中,她说预热过的茶具可以把茶叶唤醒,接着把沸水倒入茶壶,让水和茶叶充分的接触,然后要马上倒出来,这一步是洗茶,把茶上不洁的东西滤掉,然后再倒水,这一次,不要一次性倒满,要分三次,所谓“凤凰三点头”是向客人表示敬意,然后盖上壶盖。稍顷,茶的香气渐渐飘散出来,老师这时才开始把茶水倒入小杯中,分给我们慢慢的品尝。虽然没有正式的茶道表演那么繁琐,但在短时间里还是体验到同一款茶,由于时间的关系,泡出来的茶色不同,味道也截然不同。尤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员问“为什么我喝陈年的普洱,会梦见阴森森的古宅?第一次做梦后,心有余悸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敢碰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此事,又开始喝,同样的梦境再次出现?”老师给予的解释是一棵树集天地之精华,茶树的叶子经过人们采摘,杀青,揉捏,晒干等复杂的制作流程,期间经过那么多人的手,里面的功夫和能量蕴含其中,它一定是带有某些气息的,所以冲泡茶叶时候要讲究慢慢地唤醒它。

当然最让我受到启发的还是蒋丰的讲座,了解到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上升到“道”的层次。日本的饮茶习惯起源于中国,但是茶是先被引进皇宫,而后又被“自上而下”地普及到民间,茶道与权力的结合就变成了政治的产物。茶道起于战乱兴于血雨腥风中,由于生死观的不同(日本人的观念是一死成佛),茶用来送行,叫“茶别”,用茶来励志,它变成了战争的助推器。加上冈苍天心《茶之书》在二十世纪初就向西方传达了茶道的精神本质:“茶道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众人皆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完美而进行的温柔试探。”现在茶道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道风景,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展示软势力的第一窗口。日本的小学设有茶道课, 茶道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感被保留了下来。 而中国的茶道就是因为缺乏仪式感在传承上没有抓手,才令几千年的茶文化在邻国发展的枝繁叶茂。

目前我所设计的标志——中国茶道哲学研究所,我想就是国内的有识之士希望中国茶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途径,所以它的标志应是要准确地传达该机构的特质,蕴含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际化的形式美感,最终还要有学术气息。因为它不是一个茶馆,茶铺,茶行,它是茶道研究机构。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现在所呈现的标志是以金字塔尖和细小的茶叶形成的宇宙结合,它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太极符号中的宇宙观正是哲学中所要表达的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目标是在领域做到极致,成为行业中的金字塔。金字塔有稳定,向上发展的态势。茶叶的图形是暗含在宇宙星云中,几何图形和意象表达的星空,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不仅仅有个性,而且方便识别和易于传播,茶色是行业的相关特性,是茶水冲泡后的颜色,寓意它有着岁月的沉淀,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此标志在反复地修改和推敲过程中,得到李老师和相关行业专家的认可, 由此特别感谢茶道让我和这么多兴趣相投的朋友结缘。

现在自己闲下来,也会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远山,给自己冲泡一杯清茶,“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慢慢地喝出一片静气来。

 

2017-10-22于北京香堂


  
上一篇曾玉荣:品茶,品无尘年华
下一篇巴陵:梅山腹地的茶马古道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