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关于荣西《喫茶养生记》的思考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本文精选自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大会主题发言)

感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我读日本著名僧人荣西的一本书。因为论文完整的文字都在论文集里面,所以我不做详细的阐述。我只把我分析它的一些方法和思考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荣西写《喫茶养生记》的背景是什么?他两次入宋,主要是在南宋期间,到了明州(现在的浙江宁波)。他当时到明州的目的是什么?学界的争议很大。他回去后,临去世前两年才写了这本书,回去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写,为什么?这本书到底写给谁看的?学术争议也很大。我通过阅读一些日本人写的文献,以及我本人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在文中阐述了一个思想:因为这本书是用汉文写的,所以他显然是写给当时在日本的有知识阶层,肯定不是写给女性或者下层人士看的。当时的日本有知识人士,应该是这么几类人:僧侣、皇室贵族阶层以及即将成为文人的人,就是刚刚建立起幕府统治、由武者向士者转换的新兴阶层。当然也不仅仅包括我个人,日本也有学者主张荣西是写给新兴的武士阶层。

虽然这本书是用汉文写的,可是我们中国人读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汉文的表述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当然你不能说因为他是日本人,汉语学的不太好,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第一次是有半年多,第二次五年多,所以汉语应该是可以的,而且他不光写了这一本汉语书,他还写了其他的汉文书,所以应该不是汉语的问题。之所以写成这个样子,有日本学者考证的结果是,他事实上是在临去世前修改了,恰恰有一些文字是改成更加不符合汉语的表述了,恰好就证明了他是写给当时刚刚成为新的统治阶层,刚刚脱下战袍的武士阶层。他们略懂汉文,但是汉文非常不好,就相当于夹杂日文的理解去解读汉文,所以是写给他们的。

正因为是写给这些武士阶层的,所以荣西写的茶文化、茶道的思想就不是陆羽开创的茶道思想了。大家知道早在唐朝的时候,空海、最澄到中国留学就把中国的茶籽、中国茶文化的习俗带到了日本,但是到中间就中断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习俗只流传在日本的朝廷和上流社会,并没有传播到民间。因此当荣西再到中国的时候,中间是有断层的。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到日本的时间挺长,但中间并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荣西再传入中国文化的时候,实际上中间是断裂的,他是面对日本茶文化的不毛之地重新开始的,所以他在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养生记。他并不是讲茶如何入身、如何入精神的、入心灵的,他又回到了陆羽之前,中国人食用、药用意义上的茶,强调了这个。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最澄、空海,从唐传入的200年前的茶文化逐渐消失了,因此荣西等于是又重新开启了这个文化。

第二个《喫茶养生记》里面,我特别考察了喫茶那个“喫”字。在中国唐代的时候,大家知道在陆羽《茶经》以后,以及包括后面的宋、明等等,中国人一旦讲到茶,都是用“饮”、“品”,一般不太用“喫”这个字了,但是“喫”这个字还在佛门里面使用,比如赵州茶讲的都是这个“喫”字。这个字我特别梳理了一下,因为汉语经过了简化,最早我们跟“喫”有关的是吃食物,是用的“喫”,我们现在用的吃东西的“吃”,事实上含义是口吃的“吃”,表示发音不准确,发音模糊、困难,吃东西的最初用的是“喫茶”的“喫”。所以到了唐代跟茶发生联系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用“饮”、“品”、“啜”这些词,这些词已经是闲散舒适茶文化,已经不是作为饮料和养生的东西了。这就可以看出,荣西把中国茶文化带回去的时候,不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不是中国文人的茶文化,带过去的是佛门的茶文化。所以到今天为止,日本自身的茶文化仍然跟佛教和禅宗联系很密切,渊源就是跟荣西有关,包括后来千利休创造的、我们经常提到到的日本三千家都跟这有关系。

这就是我要向大家做的简要汇报,谢谢大家!

 


  
上一篇黄西谊:贵州茶产业考察的感想和思考
下一篇王雅清:贵州茶俗考察报告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