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考察归来话茶道——2018年暑期贵州茶俗茶文化考察心得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在为期一周的考察期间,全体成员风尘仆仆,先后去了三个地级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市、贵阳市)下辖的四个市县区(都匀市、独山县、务川县、花溪区),分别走访了五个乡镇(都匀毛尖镇、独山影山镇、务川黄都镇、务川大坪镇、花溪久安乡)中的五个自然村(毛尖镇坪阳村、影山镇甲乙村、黄都镇大竹村、黄都镇万元村、久安乡新寨村)。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地方茶产业发展局、农牧局)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周全安排下,考察团得以顺利完成了预期的工作任务。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接触了当地的茶企、茶农和一线的村干部,察看了现代化的茶园、农户自营茶园、古树茶园、高树茶种等多种茶树形态。每到一处,都与主管农业、茶产业的领导、农户代表、茶文化专家举行座谈会,直面问题式的多方交流令我们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今日重读笔记、整理资料,将所见所闻、所思所虑记之笔端,难免挂一漏万,拾粹遗珠,敬请方家、高人指正。

603bcf61cb63a1532324af5662f6a5a2.jpg

Figure 1:考察团成员深入影山镇甲乙村茶园查看古茶树

这次考察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第一,贵州茶产业发展之迅速、茶叶种植面积之巨大、茶业产值增长之高企,完全超出了最初的认知,贵州已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青采摘量第一,而且茶叶品质也广受好评。这个成绩确实令省内各界人士引以自豪。第二,贵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晴隆茶籽化石的出土、茶叶贡品的史书记载、古茶树群和高树茶园的发现,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第三,贵州各地还保留了多种十分古老的茶俗,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贵州茶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第一个阶段,这可以说是茶业发展的经济阶段,实现了产量、产能、产出等的快速增长之后,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茶业发展的文化阶段,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植入、提升茶叶的文化附加值,扩大喝茶人口的基数,才能带动茶产业的升级换代,告别农业、工业水平,全面进入到服务业。可喜的是,贵州省各级政府已经将此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且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例如,鼓励茶叶制作、加工工艺大师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称号,将独特工艺代代传承下去;建立“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动员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能人”带动分散的农户,传授先进的茶树种植技术和科学的茶园管理办法,控制茶叶的品质;大力推广茶旅一体化建设,在通往茶园的干道上铺设行人步道、文化长廊、自行车道,搭建亭台阁榭,开挖湖塘,增设采茶、制茶体验项目,引入禅修、瑜伽修行、国学教育等项目进驻大型茶园,将茶园打造成周末游、亲子游、近郊游的目的地;开发本地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历史资源,例如务川县龙潭民族文化村内申佑祠、花溪区久安乡的姚茫父纪念馆,久安乡政府还为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和村民编写了乡土文化教材《茫父故里 古茶久安》,这些尝试都表明贵州茶产业正在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促使茶叶成为包含深刻文化意味的媒介,将贵茶打造成有文化的茶,这样,人们不仅因为茶好而喜欢贵茶,同时还因贵茶的文化价值而成为贵茶的忠实拥趸者。

1139d42fd7ce76a08bf51d73ce2740fd.jpg

Figure 2:考察团成员参观贵茶集团设在花溪区久安乡的加工厂

我也在考察中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决策者的关注并予以解决,或许会对贵州茶产业以及茶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第一,“茶旅一体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游客的到来也会造成污染,如汽车尾气、噪音,游客的过深踏入、不当采摘、生活垃圾的堆积和处理等问题,能否将观赏式、体验式茶园划离出食用茶园?另外,建议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鼓励游客将生活垃圾自行带离茶园,培养文明、环保的出游习惯。第二,我在湄潭考察时注意到大片茶园通常会种植一些桃树、桂花树,这不仅可以为茶树遮荫,也可以提高景观的美观效果,还可能提升茶业的果香。在务川黄都镇万元村的茶园,也种植了松树,本地茶企鑫隆缘公司出品的茶叶就命名为“松香龙芽”“松香翠片”,但我发现在黄都镇的大竹村,在名贵珍稀的高树茶之间却种植了烟叶、蔬菜,烟叶、蔬菜的施肥是否会污染高树茶?烟叶、蔬菜的气味是否会破坏高树茶的口感?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需要做出科学研究,拿出有力的证据。第三,如何继承传统茶俗茶文化?“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无法因时损益的传统是难以存活下去的,任何延续至今的具体传统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调整,例如务川县仡佬族的“三幺台”本源于地方婚礼中的婚宴,包括了茶席、酒席、饭席等前后相续的三个部分,这对现代人来讲,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因食物体量大极易造成浪费,是否可以简化?将与婚礼直接相关的食品、礼仪保留下来、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环节保留下来,其他部分能否换繁就简、甚至做出替代?第四,如何调动年轻一代成为新茶农的积极性?我在实地走访时明显注意到:在茶园采摘的人大多数是老人、女人,很少见到中青年男子,在与农户聊天时也听到农户反映种茶一亩一年的纯收入不超过3000元,一户有茶园面积少则3-5亩,多则20、30亩,平均数为10亩左右,这样普通农户在种茶上的年收入也就3万左右,这远远低于进城务工的收入,也比种菜、种苗木收入低。虽然国家和省市都有农业补贴,但落入农户手中的部分较少,大部分直接补贴了基地、合作社或公司,农户总是收益最少的群体,这不仅影响他们在生产方面的投入,也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子女进入茶叶种植事业的意愿。第五,关于贵茶的品名。贵州茶中最为天下称道的大概要数“都匀毛尖”了,它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参观了“都匀毛尖茶博园”之后获知它之前叫“鱼钩茶”,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的名字。“鱼钩”确实很形象,十分贴切地描述了都匀茶的外形特征。国内叫“毛尖”的名茶就有好几个,如信仰毛尖、黄山毛峰、庐山毛峰等,而且“毛尖”并不符合都匀绿茶的工艺、外形、口感特点,故建议今后适时恢复“鱼钩茶”的古名。另外,务川黄都镇的高树茶是中乔木种,曾做为贡茶受到广泛赞誉,至今还留有108棵古茶树,也可以拯救性研制高树茶加工工艺,恢复“高树茶”品名。花溪区久安乡的人工栽培的灌木型古茶树群,之前叫“煤山茶”,也有历史记载和民间歌谣传颂,也可以考虑保留并注册此茶名。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听到更多的还是作为产业的茶,也听到了为数不多的人谈到了作为文化的茶,如民间茶俗、民族茶文化等,但几乎没有听到“茶道”一词。也许有人会说“茶道”太高冷、太生僻,跟普通人喝茶、种茶没有直接关联,其实不然。中国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器提供了指导,因为人是观念、思想的存在者,具有怎样的思想就会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换句话说,先有“道”然后才有在道指引下的器物制作、日常活动。同样,提出怎样的茶道就会形成怎样的理解茶的方式,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的茶生活方式。

我主张,要从茶道的层面来重新认识整个贵茶。其中,茶产业作为基础,其要领是“术”,这方面要大力依托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商业营销策划,生产出健康的茶并且成功地卖出去;茶艺作为主干,其要领是“法”,这方面要借鉴美学、文学、社会学,将冲泡茶、品饮茶的程序、要领规定下来,形成一套具有地方文化印记的程式,加以推广,使贵茶有优质产品也有独特的冲泡法和优美的品饮要诀;茶德作为价值目标,其要领是“诚”,这方面要做出哲学的阐发,将茶文化和品茗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加以提升,激发茶人对天地、对自然万物、对人生使命、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将饮茶提升到精神纯化的层面。在“诚”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中,安放身处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生信仰。总之,在不完美的世界寻求美感、在紧张的生活寻求放松,这就是我所推崇的茶道修行。

  
上一篇李雷:贵州茶俗茶文化考察心得
下一篇郑亚莉: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